超临界干燥设备是气凝胶制备中实现纳米多孔结构保留的关键设备,其工作原理基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殊物理性质,通过无表面张力的方式去除凝胶中的溶剂,核心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核心原理:超临界流体的 “零表面张力” 特性
物质在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值时会形成超临界流体(如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 31.1℃、临界压力 7.38MPa)。这种流体既像气体一样易于扩散,又像液体一样能溶解物质,且表面张力为零。
气凝胶的前体是湿凝胶,其内部充满液态溶剂(如水、乙醇)。传统干燥中,溶剂蒸发时的表面张力会拉扯脆弱的纳米骨架,导致结构坍塌;而超临界干燥利用超临界流体的零表面张力特性,让溶剂在不破坏骨架的前提下脱离,从而保留凝胶的三维多孔结构。
二、基本工作流程
以常用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为例,设备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步:
装料密封:将湿凝胶放入高压反应釜(核心容器),密封后抽去空气,避免杂质影响。
溶剂置换(可选):若湿凝胶中的溶剂(如水)与二氧化碳互溶性差,需先用乙醇等中间溶剂替换,便于后续混合。
构建超临界状态:向反应釜通入二氧化碳,逐步升温、加压至临界值以上(如 31.1℃、7.38MPa 以上),使二氧化碳与凝胶内的溶剂形成均一的超临界流体。
流体排出与干燥:保持温度稳定,缓慢降低压力或通入新鲜二氧化碳,让超临界流体(含溶剂)以气体形式排出。此时无气液界面,凝胶骨架不会坍塌,最终形成气凝胶。
三、关键控制要点
设备运行中需精准控制三个核心参数:
温度和压力:必须同时超过临界值,确保系统处于超临界状态,不同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的临界值不同,需对应调整。
流体流速:排出超临界流体时,流速过快可能导致局部压力波动,过慢则延长时间,需根据凝胶特性调节。
回收循环:排出的流体经冷却液化后,可分离回收溶剂和二氧化碳(循环使用),降低成本并减少排放。
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能制备出孔隙率高(通常>90%)、结构完整的气凝胶,广泛用于隔热、催化等领域。其核心逻辑始终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,在无表面张力的环境中完成干燥,这也是超临界干燥设备在气凝胶制备中不可替代的原因。